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開關

:::

預防犯罪

列印[另開新視窗]

第二章 鄰里安全設計

日期:108-01-30    資料來源:偵查隊

【前言】



過去政府總是花費許多經費於都市設備的更新與活動的加強,以為只要投資更多的錢,有更好的設施,犯罪自然就會減少,所以很少考慮到犯罪預防的觀念與作法。一旦發生犯罪,則以傳統的抗制犯罪方法對付,即著重於警察機關的偵查與逮捕、起訴、刑罰威嚇與罪犯矯治。



最近的抗制方法在態度上已有所改變,由反應式的作為轉變為主動式的取向,由打擊犯罪的作法轉變為預防犯罪的政策,包括居民參與守望相助、參與警察的犯罪預防活動、社區參與決策過程、進行犯罪案件分析及增進警民關係,亦即將抗制犯罪的重點置於犯罪預防而非事後處理。



所謂鄰里環境安全設計是指一個都市計畫與設計的過程,是一個結合傳統犯罪預防技術與新發展的犯罪預防理論與技術的環境設計方案,主要的目的在於藉物理環境的設計來預防社區鄰里犯罪的發生。



然而鄰里環境安全設計除了要減低客觀的犯罪事實,也重視居民主觀的犯罪恐懼感,因為現代居民的犯罪恐懼感已相當嚴重,經常感受到生活極不安全,甚至不願外出,對人的冷漠相對的日益增加,此種犯罪恐懼感已成為都市敗壞過程的重要因素。雖然犯罪的類型包括殺人、強盜、搶奪、強姦、傷害、一般竊盜、汽車竊盜、侵入竊盜、詐欺、吸毒販毒及其他類型,但鄰里環境安全的設計只是針對其中能適度控制或減低的社會、經濟及物理因素的機會犯罪的類型,透過合適的環境改善措施,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



 



 



【環境安全設計方案的假設與目的】



環境安全設計的假設

環境安全計畫方案的第一個理論假設是,物理環境的重新組織與設計能減低犯罪的機會。環境安全設計的目的並不是建立更堅固的堡壘,而是採取更主動的作為來減低犯罪機會,並幫助居民對其居住環境重獲責任感與控制力。



環境安全方案的第二個假設是,某特定的機會犯罪發生於某特殊的地區,而不會發生於另一地區,此種因果關係牽涉到整個社區物理環境結構。因此,在土地的使用與公共設施的計畫上,若是各自為政,則將產生更多競爭、衝突與犯罪機會,例如在交通、住宅區與商業區的發展、停車與娛樂場所等決策的規劃上,常導致更多的犯罪機會與犯罪恐懼感。規劃與設計的專業人士在進行計畫協調與評估時,也應將嚴重影響到都市生活品質的環境安全問題考量在內。



環境安全方案的第三個假設是,不能以單一方式來預防犯罪的產生,而需要一套包含物理性與社會性的環境設計解決方案。若要改善治安,應先了解社區鄰里基本的環境結構(物理性)及引發犯罪機會(社會性)的因果關聯性,因此需要一套包含物理性與社會性的環境設計解決方案,這種以多方位增強的觀念來回應複雜問題的方式,與從前單一反應措施有極大的差異,因為鄰里環境是動態與多變的,過度依賴某一種方式或工具,例如執法、社會結構或物理結構,不僅無法到效果,且將使該工具的效果日益縮減。

環境安全設計方案的目的與作法

環境安全計畫方案的目的在於提供一個有安全感與歸屬感的物理結構,使居民對其居住地區與週遭環境有更多的使用及更大的責任與使命。為了達到此一目的,居民應有下列落實的作法:

個人必須發展出社區意識,並更關心其社區鄰里。

對社區鄰里有重大影響力的地方人士,需了解其影響勢力與決策行為將會影響到犯罪的發生率。

社區組織與發展的決策者應採取必要的行動來建構良好的物理環境,以保護居民的安全。





【社區鄰里犯罪增加的過程】



安全的社區鄰里具有下列特徵:(你可自行檢視所居住的鄰里環境是否具備這些特徵)

有社區意識:即有特定的社區共同利益、價值觀及行為標準。

有特定的公有與私人的服務設施:例如公路、設備、學校、公園及商店。

有特殊的物理圍籬:給予居民一種地域感與認同感。

個人有其特定的隱私權與財產權:包括對其住宅、商店與週遭環境有控制權。

個人對住宅與鄰里有榮譽感:例如有高中足球隊或其他財團的支持。

個人想要在該區構置新屋或開設公司。

個人在家中或鄰里中有居住的安全感。

鄰里安全喪失的過程:「競爭-衝突-犯罪機會-恐懼反應」

鄰里物理與社會結構的改變,形成彼此競爭的現象:由於都市郊區的發展與人口大量的移入,都市鄰里環境有了極大的改變,郊區中傳統鄰里型態大多成為支離破碎的社區。形成鄰里關係與結構崩潰的原因極為複雜,包括:

許多內在與外在的力量開始產生作用,使得居民彼此認識之現象變成完全個人主義的環境型態。

汽車的增加也使得原本半私人性的街道變成公共進出熱鬧的地方。

小型商店也逐漸被大型公司所取代。

小型公園成為公共娛樂場所。

許多公共使用空間也變成鄰里爭取使用的處所。

鄰里意識的逐漸瓦解,彼此的衝突更為激烈:這些物理與社會結構的改變,使得原本彼此熟識並有鄰里意識的情形逐漸瓦解,彼此競爭更加激烈。

疏離與匿名性的增加提供給潛在的犯罪人更多入侵或犯罪的機會:新的鄰里型態與彼此陌生的情形一旦形成,就提供給潛在的犯罪者許多入侵的機會,導致更多歹徒機會犯罪行為。

居民犯罪恐懼感的增加,更少使用公共場所,且與鄰里更為疏遠:於是居民開始覺得被孤立且有恐懼感,此種環境將造成一連串的不良影響,例如無法控制機會性的犯罪,被害者與潛在被害者與鄰里關係愈形疏遠,不願使用鄰里公共設備,被害恐懼增加及緊鎖房門以求自保。此種情境又給予潛在犯罪者從事更多犯罪的機會,同時也導致歹徒侵入住宅案件的增加。

整個鄰里環境安全的完全瓦解:治安敗壞、犯罪案件增多、居民犯罪恐懼感高、居民生活品質降低。

這種「競爭-衝突-犯罪機會-恐懼反應」的升高過程導致社區逐漸的瓦解及生活品質的喪失,也使得犯罪者得以持續生存與擴大,人民不得不接受犯罪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現象。



 



 



【物理環境與犯罪的關係】



了解「防衛空間」的概念

紐曼(Oscar Newman)基於公共住宅設計方案而提出「防衛空間」概念,它是第一個試圖提出經由物理設計來預防建築物犯罪的理論,其理論假設是藉著物理環境的設計,可增強居民對其環境的監視與控制,以達到嚇阻犯罪的功效。



根據紐曼的研究,建築物必須要具備下列四者之一要素(或二者以上之綜合)方能有效地抑制犯罪之功能:

領域感(Territoriality):認為如能將建築物所擁有的公設財產加以劃分或區分給居民,從而提高居民的財產權感覺,將能更有效的防制犯罪。因此,以籬笆或圍牆區隔內外,清楚劃定管理界線,增加居民對該建築的歸屬感等,均可增加居民的領域感。

自然監控(Natural Surveillance)的存在:建築物的設計如能讓其居民從窗戶中觀看公共區域的狀況,則犯罪較少發生。因此,減少遮掩物、使用透明玻璃、增加燈光照明、增加居民使用率等,均能增加自然監控力。

建築物給人的形象(Image):建築物本身如為他人附上不良的用語或標籤或名譽則犯罪容易發生。反之,建築物如有良好的名聲,則犯罪不易發生。因此,環境整潔與美化、大廈公寓的良好管理、設有警民聯防系統、鄰里的相互認識等,均能給人良好的建築物形象。

建築物的四週環境(Milieu):建築物若能面對較為安全的區域(如政府機構,繁忙的街道等),則犯罪不易發生;反之,則犯罪易於發生。

形成領域行為的三個條件:

居民對其擁有地區及附近具有一種獨佔性及責任感,且願與鄰居分享責任感。

當該領域有被陌生人侵入之潛在威脅時,居民能察覺到,而且願意採取具體的行動來保護。

潛在的侵犯者在侵入他人的領域時會感到被注意或受監視,其犯罪行為將易被抑制。

發展領域感前應考慮的情況:

該地區機會犯罪的類型是什麼?

這些犯罪何以發生?

是怎麼發生的?

有何種物理環境足以激發或醞釀這些犯罪?

與物理環境有關的機會犯罪型態

地區外的加害者

地區外的被害者

地區外的加害者與被害者

區域內的加害者與被害者

鄰居之間的犯罪

改變物理環境來減低犯罪的傳統作法:

改變物理環境以減少犯罪的傳統作法基本上集中於犯罪地區或被害者上,例如將焦點集中於建築物四週的門、窗、及圍籬,以及街燈或公車停泊站的數量。但這些方式常受限於僅在防範潛在的被害者被害的發生,而不去探討與了解為何該地區會有犯罪存在。



事實上,侵略性機會犯罪的產生有其複雜的因果關聯性,包括物理環境的特徵及居民使用該環境的方法,這些複雜的互動與使用型態遠比竊賊侵入住宅或該地區的行為更為複雜,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的加以分析探討,以獲得更有的改善方法。



 





【鄰里犯罪環境更具體有效的改善方法】



先作社區鄰里治安狀況分析:

社區情境:某一老社區住宅犯罪與街頭犯罪日益增加,白天侵入住宅行竊案件多。

犯罪分析:犯罪者為年輕的男性;犯罪常發生於學生上下學途中,而該社區正好是捷徑

社區常被外人進入所形成的結果:

半私人的鄰里街道毫無受限制的被使用

給予潛在的犯罪者有機會來往自如、熟悉環境、易於侵入住宅、易於脫逃

恐懼犯罪的結果導致居民不想使用鄰里街道,也使人無法辨認熟識者或陌生者。

擬訂社區鄰里環境的改進方案:包括三層面

第一層面(大範圍):整個區域的改進方案

重新劃分上下學路線,減少學生經過該社區。

改進學校校車服務

重新設計該地區街道系統,方便居民往返市區

改進行人徒步街道,使人們行走更容易、更方便

第二層面(中範圍):鄰里社區的改進方案

重新設計鄰里內部街道系統,包括某特定街道死巷的使用,以減少經由該鄰里的流量

組織社區鄰里居民投入守望相助活動,以發現與反應各種可疑的狀態

提倡財經計畫來鼓勵居民改善私人的財產保護及減少私人財物損失。

鼓勵居民使用與控制街道往返停車場及鄰里休閒遊樂場所。

第三層面(小範圍):個人建築物的改進方案

裝置堅固的門鎖

裝置防盜警報系統

裝置較佳的燈光照明

警衛或保全人員的雇用


上版日期:108-01-30

close